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6013|回复: 64

高楼迷梦该醒了——住建部发改委发文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
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展改革委,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委:
  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城市文化素质。为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时期建筑方针,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重点
  (一)超大体量公共建筑。各地要把市级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大剧院等超大体量公共建筑作为城市重大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经审定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如确有必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复核。其他城市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经审定后报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备案。
  (二)超高层地标建筑。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进行消防、抗震、节能等专项论证和严格审查,审查通过的还需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复核,未通过论证、审查或复核的不得建设。要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确需建设的,由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消防等专题论证进行建筑方案审查,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中小城市要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县城住宅要以多层为主。
  (三)重点地段建筑。各地应加强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观敏感等重点地段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历史文化遗存、景观风貌保护,严格管控新建建筑,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对影响重点地段风貌的建筑设计方案,报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备案;国家级各类保护区及影响区域内、对景观和风貌产生重大影响的建筑设计方案,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如确有必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复核。
  二、完善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制度
  (一)完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关规范和管理制度。完善城市、街区、建筑等相关设计规范和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地段、重要类型建筑风貌管控。强化城市设计对建筑的指导约束,建筑方案设计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及时整治包括奇奇怪怪建筑在内的各类“城市病”。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开展《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落实情况的调研评估。
  (二)严把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关。各地要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比选论证和公开公示制度,把是否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作为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的重要内容,防止破坏城市风貌。对于不符合城市定位、规划、设计要求的,或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建筑设计方案,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方案要按照重大建筑项目管理程序进行审议和审批。
  (三)加强正面引导和市场监管。加大优秀建筑设计正面引导力度,引导建筑师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要求,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表彰为建筑设计传承创新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设计单位和优秀建筑师。组织开展建筑评论,促进建筑设计理念交融和升华,推进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各地要加强建筑设计市场规范管理,取消地区保护政策和准入限制,促进公平有序竞争。探索建立建筑设计行业诚信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加大对建筑设计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四)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设立城市总建筑师的有关规定,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支持各地先行开展城市总建筑师试点,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城市总建筑师要对城市与建筑风貌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重要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拥有否决权。
  三、加强责任落实和宣传引导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工作的指导。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抓紧完善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相关制度和管理,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主管部门要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严把技术经济可行性、强化造价控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建筑设计方案突破底线、风貌管理工作不力,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相关党组织或者机关、单位提出开展问责的建议。
  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城市及建筑文化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建筑审美。引导建设单位增强文化自觉,发挥建筑师的聪明才智,设计建造符合文化传承、功能优先、融合环境、环保节能等要求的建筑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4月27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各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进行消防、抗震、节能等专项论证和严格审查,审查通过的还需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复核,未通过论证、审查或复核的不得建设。要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确需建设的,由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消防等专题论证进行建筑方案审查,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中小城市要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县城住宅要以多层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建筑应该回归理性,真真正正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性关怀,摒弃暴发户心态。有一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个暴发户,突然间有钱了,就叫牙医把一嘴好牙全部拔掉,换上一嘴金牙。中国现在很多城市、很多建筑也有这样的心态。一些农村人有钱了,要盖房子,三层不如五层,五层不如七层,七层不如九层……,一些城市则非要建几百米超高层才算牛,殊不知这跟那个拔掉好牙换金牙的暴发户一样,价值理念已经扭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楼一般是土地稀缺、需求大、地价高的结果,需求少、地价低则没必要盲目求高。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政 府已经着手对在建的超高层建筑进行“降高”,例如,南京江北第一高楼从600米降低至498米,武汉绿地中心从636米降低至467米,深圳的湖贝金融中心从830米的高度降到了500米;成都的熊猫大厦从677米降到了488米;福州的世贸108大厦从518米降到了448米;西安的中国国际丝路中心从501米降到了498米……都降到了500米以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土地稀缺、需求大、地价高,这才有必要建设超高层,这是基于成本效益的合理选择。而有些地方为了政绩工程,以条件交换招商建设并不太需要的超高层建筑,那就没必要了,那是要付出代价的,结果是以城市的某些牺牲和伤害来买单,最终是要损害城市发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一个拔掉好牙换金牙的例子:著名的安平桥(五里桥)东端连接安海的三里街,这是一条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历史街区,五里桥-三里街本来有着价值难以估量的完整历史风貌,然而近年来这一片区被大拆大建,历史风貌荡然无存,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也有人对泉州古城、西街各种看不上,嫌它低矮老旧,其实这些人是不识宝,就像有人不知道一幅传世名画的巨大价值,嫌它当手纸太硬、当柴烧烟多。我想起上大学时常去湖里山炮台,那里有一架克虏伯大炮,据说德国克虏伯公司曾经提出以等重量的黄金换回那架大炮,几吨重的黄金呀,对于几十年前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呢?可是当地政 府一口回绝了。我想西街也一样,哪怕用等重的黄金来换,也绝不接受。

点评

厦门湖里山炮台原先有两门克虏伯大炮,其中一门听说被拉去大炼钢铁了。 [attachimg]105424[/attachimg] 清代湖里山炮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5-4 19: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层建筑建设成本高,使用成本高,防火等安全隐患又大,
反经济性,反人性,
却成为民众和zf的共同追求,
现在连普通县城的住宅都是30层的楼,确实是不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区进行适当的现代化改造也是必需的,任何不考虑人的生存条件而讲文化保护的,其实都是伪文保主义者,当地居民也应该有改善人居环境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3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别墅,城市12F-18F小高层,最符合人性和综合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3 2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是天天嫌弃泉州,天天抱厦门的大腿,咋风象变了?转的挺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街要改造一下,个人觉得观感很不好

点评

应该修旧如旧,重点是修复,然后一些管道,电线入地,大拆大建要不得,看不见的地方现代化……像乌镇我就非常喜欢,外观看起来和以前一样,内部确实现代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5-3 2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3 2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尔虞我诈 发表于 2020-5-3 22:10
西街要改造一下,个人觉得观感很不好

应该修旧如旧,重点是修复,然后一些管道,电线入地,大拆大建要不得,看不见的地方现代化……像乌镇我就非常喜欢,外观看起来和以前一样,内部确实现代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图太大,上不了,压缩一张,看一看。
开元寺压缩.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3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活样本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www.quanzhou.gov.cn  2018-05-22 12:41  来源:泉州晚报  阅读人次:201  【字体: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首个泉州古城微改造项目——金鱼巷举行了热闹的匠心市集,古老的非遗技艺和古早味的闽南小吃让前来体验的市民游客赞不绝口。3天里,271米长的巷子人潮涌动,成为古城活化街巷的典范。
  这样的场景,是泉州积极复兴古城的一个缩影。以古城为泉州城市的重要名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的泉州古城保护发展3.0版本。特别是以去年泉州获评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为重大机遇,一举在古城落子首批64个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项目。一年来,“低冲击”式的有机更新,以及泉州市民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上的觉醒,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有机交织,蝶变复兴的泉州古城,未来可期。
5月15日,在鲤城区金鱼巷,市民经过巷子口的纯铜金鱼地雕。(新华)
  改善风貌与提升交通并行——
  既有文化风景线 又有现代体验感
  如何让古城既有充满意蕴的慢生活,又有便利可达的体验感?泉州以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项目为抓手,铺陈大手笔,带来新变化。
  首批实施的64个项目,涵盖规划、盘活资源、水系提升、功能性提升、管线优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作为示范项目的“七个一”工程,具体包括一园(小山丛竹公园建设工程)、一区(龙头山片区改造提升工程)、一河(八卦沟及两岸地区综合提升工程)、一街(西街综合提升工程)、一路(中山路综合提升工程)、一厝(老范志大厝展示提升工程)、一站(旧车站改造提升工程)。
  市古城办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64个项目有序推进。其中,已完成669幢历史建筑普查和数据入库工作,进一步摸清古城家底;金鱼巷微改造、东亚之窗文创园、新门街“三创园”等古城风貌提升项目有序进行。
  风貌改善,交通提升也在同步推进。目前,西街东段、中山中路分时段交通限行已实现常态化。经过一段时间,古城“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渐入人心。小型巴士“小蓝”、电瓶公交“小白”、自行车“小黄人”以及三轮车“小红”,将共同构建起多彩交通模式,让市民游客充分体验古城慢生活。
5月15日,居民带着孩子从金鱼巷复古的街灯下经过。 (新华)
  更新业态与留住乡愁并进——
  游客引得来 居民留得住
  几年前,说起古城的业态,能想到的多为风味小吃、水果、饮品、服装、旧书、草药等。如今再谈古城业态,青年旅馆、民宿、小酒馆、图书馆、旅游文创商品等等,新事物接踵而来。
  守成与创新并重,正是近年来古城业态的显著变化。漫步在古城,老布店、草药店、钟表店、裁缝店……这些早已退出现代市场的行业,与传统柜台、老式铺面等展现形式一道倔强保留。
  “老明星”之外又有了“新网红”——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前身是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如今正努力“以艺术的名义复兴城市文化”。“泉漂”16年的广东设计师魏宗生进驻园区,利用德化陶瓷等本土技艺,从燕尾脊老建筑、老君岩等泉州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打造出一系列爆款工艺品,在推陈出新中赢得市场。
  更新业态的同时,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留住乡愁的努力持之不懈。从去年年底开始,一场以古城社区为单位的竞赛展开,由社区干部、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士组成的10支泉州社区营造团队,在古城范围内选取街巷开展活化文化业态、提升居民对文化认同感、增强居民凝聚力等工作。
  从“政府让我做”变为“我要做”,社区营造正在古城掀起“自下而上”的文化共建潮流。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青龙巷有了网红墙绘,溪亭社区开设了居民公共活动空间,通政社区举办了居民音乐会,隘南社区策划了一场城南老照片展览……10支社区营造团队犹如10粒火种,点燃了古城居民共造家园的热情。
  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并举——
  润物无声植记忆 文化自信觉醒来
  融合多元文化的泉州,与有形遗迹一起被保护下来的,还有许多无形的文化遗产。泉州人深谙,保护发展古城,不仅要保护好有形的老街区、老建筑,更要传承好无形的老风俗、老技艺,活态传承与固态保护在这座城市被同样重视和推进。
  推开一扇200多年历史的古厝大门,只见提线木偶的精彩演出引得观众阵阵叫好。“剧团利用古厝打造木偶传统艺术展示场所,每周免费演出4次,并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艺。”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说,木偶戏、高甲戏等传统文艺相传不辍,一直是泉州人茶余饭后的“例行”享受。每到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拍胸舞、火鼎公婆等闽南民俗活动把泉州变成传统文化的海洋。
  深谙泉州文化精髓的,不仅有本土人士,也有外地文化人。从2016年国庆节开始,上海艺术家潘陶就在古城发起“润物无声”系列展览。这些在特定节假日举行的关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主题展览,至今已举办超过40场,成为古城小有名气的文化品牌。“五一”小长假的闽南婚礼、“六一”儿童节的古城亲子活动、传统元宵节“刺桐点灯红”笔会……更多这样的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点滴浸润中,古城加速蝶变、蓬勃复兴,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激情拥抱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4-19 23:10 , Processed in 0.10266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