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1675|回复: 28

从闽南出发:泉州是海上丝瓷之路起点 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起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8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arpPower 于 2019-12-18 09:19 编辑

  台海网12月1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输出物不同,这条通道又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茶叶之路。
  “从中国运出去的主要是瓷器和茶叶,早期有一部分丝绸。”彭一万经多方考证后得知,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并且这条海上茶叶之路,比陆上万里茶道还要长。
  自古以来,厦门港海阔水深,终年不冻不淤,全年都可运营,巨轮进出方便,又适于避风泊碇,是我国东南天然良港。
  “厦门在当时的外国人看来,是闽南、闽西南甚至是福建的代名词。”彭老说,茶与厦门,更是联系紧密。
  1896年,英国人朱利恩·休斯·爱德华写的《厦门地理通述》一文,曾介绍“厦门茶区”。爱德华这么写道:“茶区最近端离厦门60英里,最远端185英里。这是一个由广袤起伏的大山和小溪谷构成的地域,正好位于内陆主要山脉的外侧。”
  “距离厦门近100公里或300公里,这不仅指安溪茶区,把闽西北茶区,甚至整个福建茶区都包括在内了。”彭一万说,确实,安溪茶、武夷茶都是通过厦门港运往海外的。
  其实,“厦门茶区”不仅产茶、制茶、品茶、销茶,还生产瓷器茶具、竹编茶篮、糖饼茶配,形成产业链带和系列茶文化,这有利于配套出口。海上茶叶之路又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紧密联系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2 17世纪初 茶叶从厦门运往西洋

  其实,厦门港茶叶贸易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
  福建民间盛传:当年英国商人曾直接到武夷山购茶,成交之后,询问中国茶商,要从什么地方装船运回英国?茶商是福州人,用福州话回答说:“厦门。”从此,厦门的英文名字便译为福州音“Amoy”。可见,“Amoy”与当年茶叶出口有关。
  英国人塞舌尔·包罗,先后担任中国总税务司署税务司、山海关(今营口市)税务司、厦门海关税务司,他所著的《厦门》一书“贸易”一章中记述:“厦门原是昔日中国第一个出口茶叶的口岸,英语tea这个字就是起源于厦门方言的te……这是因为荷兰人最早从厦门这个地方得到茶叶,并把它介绍到欧洲的缘故。”
  美国著名史学专家利·埃弗德拉·威廉斯教授曾在美国驻中国机构工作多年。他在《中国商务指南》一书中指出:“17世纪初,厦门商人在明朝廷禁令森严之下,仍然把茶叶运往西洋各地和印度。1610年,荷兰商人在爪哇万丹首次购到了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
  还有清代思想家、史学家魏源在《海国图志》等书中记载,福建茶叶外销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即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明末清初,厦门港正好取代衰落闭港的泉州港和漳州月港。
  明末清初,郑成功储贤馆谋士阮旻锡曾写一首《安溪茶歌》,其中写道“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诗中记述郑氏政权驻厦期间(1650-1680),西洋人每年都派船来厦门购买茶叶,而茶叶的价格全由郑氏政权设立的牙行决定,即官方定价,不容讨价还价。
  “不管是外国人、茶商、学者,都以事实为依据,说‘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开始于17世纪初’。”彭老直言,“此时,泉州刺桐港已经衰落100多年,漳州月港也已开始衰落,均已无法承担海上贸易启航港的重任,有货物也必须转运到厦门港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3 宁波厦门 哪是海上茶路起点?

  但对于“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这一说法,宁波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宁波作为中国茶叶、茶具出口的主要港口,其时间之早、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均为中国之最。
  宁波作为“海上茶路”的启航地,自史籍最早记载的805年中国向日本输出茶叶、茶籽以后,历时1200余年,一直是中国茶叶、茶具出口的主要港口。
  尽管在汉代已经有茶叶传到日本或朝鲜半岛,但有确切记载的是唐永贞元年(805),日本高僧最澄到台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学佛回国时,带去了茶叶、茶籽,部分茶籽种于日本近江日吉神社旁。这是中国向海外输出茶叶的最早记载。
  对此,彭老认为,这里的“海上茶叶之路”指的是,从17世纪初开始的通过海上运输进行的全球性茶叶贸易活动,以外国商人持续、大量订购中国茶叶,大宗中国茶叶经常从海港出口,中国茶成为世界性饮品为标志。“起点”指启航港,以区别于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而17世纪之前,在丝绸、瓷器出口中,也可能夹杂些许茶叶,但那时的中国茶还远未被欧美人士所认识和器重,还不是世界性饮品,没有规模化的茶叶贸易,因而尚未形成全球性的‘海上茶叶之路’。”彭老说。

4公主嗜茶

饮茶风靡英伦盛行欧洲

  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形成的原因,有“天时地利”的使然。
  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贸易时,厦门是最主要的据点。他们还在巴达维亚与闽南商人交易茶叶,确立了茶叶贸易的霸主地位,并用船只将茶叶运回欧洲口岸,每年创造了极其可观的利润,这使他们乐此不疲。郑成功实行海上贸易,茶叶是输往日本和东南亚的重要货物。
  “茶叶饮品在欧洲兴盛的转折点,始于1661年。在此之前,茶叶只是中国丝绸、陶瓷出口的附属品,并未形成规模。”彭老介绍说。
  关于茶叶盛行还有一件有趣的事。1661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凯瑟琳公主结婚。凯瑟琳公主是茶的嗜好者,嫁妆中就有一套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茶叶。举行婚礼之际,茶叶亮相,正式隆重地进入英国皇室。具有“饮茶皇后”美誉的凯瑟琳,又在英国大力倡导饮茶,使茶成为全国风靡的新型饮料,英国因而对茶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
  彭老介绍,英国东印度公司因经营茶叶而著称于世,他们的商船到厦门的主要任务是采购茶叶。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指令在万丹的代理商采购100磅上等茶叶;1687年,该公司还规定:每艘从孟买到厦门的商船都要运载150担(7.5吨)茶叶。至18世纪,英国成为欧洲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历史硬是篡改历史  棒子就是棒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ck白完 于 2019-12-18 11:33 编辑

17世纪300多年殖民历史   嘉禾里无非是个大渔村  海丝却可以说成茶丝  厦岛还是鼓浪屿产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和人家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没啥意义,毕竟历史摆在那,最多也就蹭个分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即便让你争到也带不来什么好处,不如不去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丝起点在泉州台商区{:7_228:}{:7_228:}{:7_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帖原文都未发完!!!东拼西凑 截取好段落 篡改标题就这般操作~~~~和棒子国嘴脸一模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专家论证就开始胡吹海吹
人民网地址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614/c172318-21841641.html
“海上茶叶之路”起源何地?
2013年06月14日12:50    来源:宁波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去年12月,厦门《海西晨报》报道说,“福建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彭一万通过多方论证,认为厦门才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是最有资格申请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在2013年4月出版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上,彭一万又发表了《厦门———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两篇文章所用的都是17世纪以后的史料,后文中这样写道:“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这里的‘海上茶叶之路’指的是,17世纪初开始的通过海上运输进行的全球性茶叶贸易活动……‘起点’指启航港,以区别于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

  了解茶史的人都知道,早在唐宋时代,中国茶叶、茶种、茶具已通过明州(今宁波)港,源源不断输出到日本、朝鲜半岛及世界各地。2013年4月24日,在宁波召开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9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了《“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再次确认宁波作为“海上茶路”启航地的地位,认为宁波作为中国茶叶、茶具出口的主要港口,其时间之早、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均为中国之最。

  在此之前,早在2006年4月,参加宁波“海上茶路”国际论坛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已公认宁波为“海上茶路”启航地,即为起点或始发港。2009年5月,在古明州主要港埠、今宁波市中心三江口设立了“海上茶路”启航地主题景观。如果说“海上丝路”是宁波与泉州等多个港口城市正在共同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那么,“海上茶路”启航地这一地位,则是宁波所独有的。

  中国茶叶输出海外的最早记载发生在宁波。尽管在汉代已经有茶叶传到日本或朝鲜半岛,但有确切记载的是唐永贞元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台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学佛回国时,带去了茶叶、茶籽,部分茶籽种于日本近江日吉神社旁。这是中国向海外输出茶叶的最早记载。而此前通过海路输出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茶叶,很可能也是从明州港输出的。

  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日本、高丽僧侣在到中国学佛的同时,传去了茶叶、茶文化;二是朝廷、官府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节、嘉宾;三是通过贸易,输往世界各地。如早期到中国学佛的日本、高丽僧侣及历代遣唐使、遣宋使、遣明使,带去的茶叶、茶文化,都是寺院、朝廷、官府或民间作为高级礼品馈赠或赏赐的,如两次在宁波受到礼遇的日本高僧荣西,回日本后以感恩之心送来100多棵珍贵木材,助建天童寺千佛阁。他著有《吃茶养生记》,被誉为日本的茶祖。

  最澄之后,与茶事相关的多位日本高僧均从明州港回国带去茶叶或茶籽,其中唐代主要有空海、永忠等,宋代主要有荣西、南浦绍明、希玄道元、圆尔辨圆等。

  自唐代以来,宁波一直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港口,全盛时期有“半壁江山”之誉。宋代以后,明州与日本、高丽海上贸易大增,官方和民间贸易极为活跃。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宁波已造出两艘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600吨级“神舟”,主要用于官方的海外贸易。宋政和七年(1117年),明州太守奉宋徽宗旨意,在明州设置“高丽司”,管理与高丽国往来的有关政务,并在月湖边上创建了国家级迎宾馆———高丽使行馆,主要处理高丽使者往来及贸易事务,这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

  即使到了晚清时期,通过宁波口岸出口的茶叶,尤其是绿茶,仍有全国茶叶出口半壁江山之称。陈慈玉在《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列出了1861-1911年50年间,通过宁波口岸出口的茶叶,其中1861年为3145吨,1911年为7016吨,最兴旺的1895、1896年均在万吨以上。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时任宁波茶厂副厂长的刘峻周,受俄国皇家采办商波波夫邀请,带领12名茶叶技工,在宁波采购了数百普特(1普特为16.38公斤)茶籽和数千株茶苗,经海路到格鲁吉亚种茶,获得成功,开创了近代宁波至格鲁吉亚、俄罗斯乃至整个独联体的另一条“海上茶路”,被尊为格鲁吉亚的“茶叶之父”、“红茶大王”,前苏联政府曾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

  当代宁波港仍为全国茶叶出口主要港口,作为国际集装箱主要口岸,不仅江、浙、皖、赣等省茶叶从宁波口岸出口,据茶友提供的信息,远在西部的陕西茶叶,也从宁波口岸出口。

  综上所述,宁波作为“海上茶路”的启航地,自史籍最早记载的805年中国向日本输出茶叶、茶籽以后,历时1200余年,一直是中国茶叶、茶具出口的主要港口。称宁波为中国茶港名副其实。

(来源:宁波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晨报讯(记者 曾婧琦 主父真真)“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究竟在哪里?昨日,本报刊登了《“海上茶叶之路”申遗,厦门最有资格》一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微博讨论更是呈翻滚之势。

  很多泉州市民认为,泉州才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且列举了泉州和“海上茶叶之路”的故事。

  面对大家的争论,泉州知名文史学者王老先生认为,不管是泉州、厦门还是宁波,所有与“海上茶叶之路”相关的遗产,都应保护和挖掘,“而不应该排斥任何与此相关的文化遗产,这样才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这些都是整个民族的光荣”。

  至于茶叶到底最早是从厦门港还是泉州港出海,王老先生说:“中国几千年的海洋文明是一个整体,它的发展有阶段性,不是任何一个港口可以代表的。”他希望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相互珍惜这些民族乃至世界共有的文化,“不需要另立门户,强调自己一枝独秀,这样才是保护我们历史文化的理性心态”。
 何融融
  晨报记者 曾婧琦
  那么,泉州跟“海上茶叶之路”有什么渊源呢?昨日,记者采访了泉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他讲述了泉茶旧事。
  宋元时期以进贡为主
  他说,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泉州南安县丰州古镇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其中太元丙子即公元376年,说明莲花峰茶早在晋代就已产生了。
  宋元时代,泉州港以“刺桐港”之称闻名于世。泉州也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元代曾与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航运兴盛,于是有了“东方第一大港”和“海上茶瓷之路”之称。当时的茶为“饼茶”,与后来的茶不同,多以进贡为主,少量出口。
  泉州九日山的石亭绿、清源山的宋树茶都是饼茶的一种。明代正德年间,莲花峰建石亭(今仍存),称不老亭,因亭名通俗,茶也就称石亭茶,因属绿茶,故称石亭绿。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石亭绿畅销南洋群岛各地,甚至远销英国伦敦。而清源茶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玄宗时期御史中丞封演的《封氏见闻录》中有相关记载。
  因修建泉州洛阳桥而为人熟知的蔡襄其实在茶艺方面也有贡献。何融融先生说,《茶录》是蔡襄作于宋皇(1049-1053年)期间,但其主要对象为“北苑”茶。
  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兴盛
  何会长说,明清时期,乌龙工艺形成,首先在闽南,粤东兴起。《澳门图说》中记载:万历29年(1601)西洋利玛窦来到中国,始居澳门,他将获得的茶瓷等器物,“贩往各番”。
  另一位泉州文史学者王老先生告诉记者,19世纪,清朝郑成功时期闽南地区的茶叶大量远销海外。19世纪至20世纪,泉州安溪华侨茶商活跃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对于当地的茶市场呈现垄断态势。

332892219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fuck白完 发表于 2019-12-18 11:29
无历史硬是篡改历史  棒子就是棒子

无历史硬是篡改历史  棒子就是棒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fuck白完 发表于 2019-12-18 11:31
17世纪300多年殖民历史   嘉禾里无非是个大渔村  海丝却可以说成茶丝  厦岛还是鼓浪屿产茶???

7世纪300多年殖民历史   嘉禾里无非是个大渔村  海丝却可以说成茶丝  厦岛还是鼓浪屿产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ck白完 于 2019-12-18 11:48 编辑

12年的新闻 现在厦棒还在挖坟
近期,宁德三都澳正在筹备申报“海上茶叶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而泉州、厦门和宁波也提出各自发展“海上茶叶之路”的证据。“神奇的东方树叶”到底源自何方?这一话题引发各方关注。

  东南早报记者专访了原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建中等专家学者,他们分别从种茶历史、制茶工艺、外销时间、外贸量及茶器考究等领域,引经据典,证实“海上茶叶之路”极有可能始于泉州最早府衙所在地———丰州九日山脚下。晨报特地转载东南早报10月24日刊发的这一专访,以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报观点。

  东南早报记者 张素萍 林福龙

  焦点1  【种茶史谁更早】

  早在晋代  泉州已种茶

  泉州地区早在晋朝已有种茶的历史记载,南安丰州九日山莲花峰上至今仍存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石刻。太元丙子(376年)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这是福建最早有关茶的题刻、记载,弥足珍贵。

  [画面]

  晋代衣冠南渡,中原士子避乱入闽,沿晋江而居。钟灵毓秀的九日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饮茶,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种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隋唐,莲花峰的茶发展很快,“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采茶已经很普遍,成为乡俗。

  [史料]

  何融融说,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南安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荼襟太元丙子”。

  何为“莲花荼襟”?据考证,“莲花荼襟”原刻于石岩室下摩崖。这一莲花峰最早的石刻,解放初期还在,后因建校,开山炸石被毁。而太元丙子即公元376年,充分说明莲花峰茶,早在晋代就已生产了。

  至今福建发现最早的茶事记载,比陆羽在至德、乾元(756-760)年间写成的《茶经》还要早400年。

  安溪茶清源茶  最迟始于唐代

  清源山的宋树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这在唐玄宗时期御史中丞封演的《封氏见闻录》中有相关记载。而随着中原移民的到来,最迟到唐末,安溪人开始种茶、制茶、品茶、咏茶。

  [画面]

  时间定格在唐代,地点是安溪佛教寺院阆苑岩里,一位寺僧学禅打坐,晚间不食不睡。凌晨三时,疲累袭来,寺僧起而饮茶,复又打坐。由于茶既能解渴,又能破睡,因此受到僧人的欢迎。

  陈建中说,唐五代时,安溪有约40个佛教寺院,数个道教庙观,这些寺庵庙观多有种茶品茶的习俗。中国自古便有“寺僧人人善品茶”之说,古时寺庙都有一定数量的地产,他们种植、生产、研制、品饮茶叶,对民间影响深远。

  [史料]

  陈建中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出现了首次大批中原“移民潮”,移民带来了中原人的生活习惯,而饮茶便是其中之一。

  从历史名人留下的诗文和古迹看,安溪制茶至迟在唐末已有之。唐末流寓南安丰州的翰林学士、诗人韩偓《信笔》诗曰:“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   

  [考古]

  陈建中介绍,1957年,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安溪县蓝田乡福鼎山首次发现野生茶树,之后又在蓝田乡企山、剑斗镇水头拔山、官桥镇犀山及西坪、福前、祥华等地密林中发现野生古茶树群。

  其中,1961年在剑斗镇水头拔山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树高6.5米,胸径0.58米,树幅3.2米,树龄达1200多年,堪称“千年稀世活化石”。这些野生古茶树的发现,是安溪茶叶起始于唐代的实证。

  焦点2 【外销时间谁更早】

  唐宋时期  九日山现空前茶事

  茶兴于唐,盛于宋。研究表明,最迟在北宋,泉州地区的茶叶便已开始外销,如皇佑时(1049年~1054年)晋江县南部的大宅诸村广植茶圃,产品曾运销两粤及交趾(即广东、越南一带)。

  何融融称,明清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据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茶叶到17世纪由荷兰人输入欧洲,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1607年从澳门运载若干茶叶至爪哇,这是西方国家记录的“从东方起运茶叶至欧洲的最早记录”。直到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才有从厦门输出茶叶的第一次记录。

  何融融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泉州是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因此茶叶外销必须从泉州起运。

  何融融称,海上茶叶之路始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茶叶大量出口,清代以来茶业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

  五口通商后,葡萄牙商人开始插手欧洲茶叶贸易,从而推动了澳门茶叶市场的发展,安溪茶商在这一时期直接从安溪贩运茶叶到澳门出售。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但即便如此,安溪人却在东南亚开办茶行,使安溪茶叶在国外市场影响不断。

  [画面]

  数百年前,九日山莲花峰下,市井十洲人,梯航万国。每逢船舶远航,官府都会率众在此举行祈风盛典;文人学士在峰前览胜斗茶,留下了“男女携筐,采摘新茶”、“岩缝茶香”、“斗茶而归”等许多石刻,茶事可谓盛况空前。

  [史料]

  史载,两宋时期,泉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蓬勃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外销商品,海外交通更加繁荣。泉州港是国内外进出口商品最大的集散中心和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对外贸易发达,万国商船从九日山下起航,携带陶瓷、茶叶等商品,前往海外贸易。

  茶叶伴丝绸  远销海内外

  宋元时期,饮茶之风吹遍南北,从寺院到民间,安溪茶业初步发展,开始与丝绸、瓷器一起销往海外。更有学者甚至提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应该称为“海上茶绸之路”。

  [画面]

  有朋自远方来,烧上一壶泉水,捏上几粒茶叶,置于瓷质器皿中,热水冲开,盛情款待来客。这是闽南人特有的待客之道。其中,早在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繁盛之时,泉州人家家户户,饮茶成风,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随着陶瓷、丝绸,登上货船,远涉重洋,开启外贸交易之门。

  [史料]

  《宋会要辑稿》记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至南宋,泉州地区生产的茶叶与瓷器、丝绸、酒等,同为海外各国渴望获得的重要出口商品。

  焦点3  【外贸量谁更大】

  外销茶多以

  泉州茶为主

  元代茶叶生产和茶法均承袭南宋格局并有所发展,此时泉州的对外贸易步入巅峰时期,茶叶生产和出口增加。

  17世纪始,茶叶大量外销,直到19世纪末,茶叶一直独占国际市场,且这些外销茶多以泉州茶为主。

  陈建中介绍,明代中后期,安溪大部分区域已遍植茶树,成为乌龙茶工艺的发源地之一,最先发明了茶树无性繁殖法,形成茶产业并进入商品化。清代以来,安溪茶农不断总结植茶、制茶经验,茶业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

  为适应茶叶生产与外销的发展,在一些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些以茶叶加工和茶叶转运贸易为中心的城镇。据估计,清末民初,安溪人在本地和外地设立的茶号已达120多家,部分以外销为主。

  [画面]

  清康熙年间,安溪茶农老裴有了大点的茶园。由于管理茶园、制作茶叶占用较多时间和人力,老裴决定雇工经营。

  老裴算是遇上“好年景”,他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大,还搭上“海上贸易”这一“顺风船”销往东南亚市场……

  [史料]

  陈建中介绍,清康熙初年,茶叶外销迅速增加,史料记载,“以此(茶)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据厦门口岸海关资料记载: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间(1858-1864年),英国每年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达1800-3000吨,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大多从福州出口,故一般认为,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产自安溪。仅光绪三年(1877年)一年,英国从厦门口岸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吨,其中安溪乌龙茶约占40%-60%。

  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贸易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在他的记录中写道,“安溪茶,广州售价是十八两或二十两”,“合丰牌,一大箱安溪茶,广州市价约十六两”。据英商的记录:1838~1939年,在广州采购的安溪茶为10.6万磅,约合4.5万多公斤。

  据《东南早报》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彭一万又在厦门卫视《闽南通》丢丑出大笑话啦!         (2015-07-22 09:08:22)[url=]转载[/url]

标签: 娱乐

转自好友三賋猫的博文

【胡说八道】
   彭一万这东西真不是东西!(上)
    厦门卫视《闽南通》又出大笑话啦!闹笑话的主角就是长期盘踞“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的(原)会长、曾位忝“厦门市文化局”局座的文史专家彭一万先生。
    闽南有一谓“瞎胡闹”的俗语:白板、红中碰一万。彭一万先生这回可真是“白板、红中碰一万”了!

    厦门卫视《闽南通》第二期《红砖大厝》
1,陈晓元(阿元):我们都听说过妯娌------



2,彭一万:哥哥弟弟各自娶妻
3,彭一万:她们两个,
3,彭一万:就是东西仔关系
4,彭一万:老大你住东边嘛
5,彭一万:老小要不就住西边
6,彭一万:住东住西
9,彭一万:东西仔东西仔
10,彭一万:就是妯娌
【胡说八道】
    彭一万这东西,还真不是东西!典籍云:昆弟之妻,相谓为姒。
    闽南语所谓的“Dangsai-a”,担葱买菜的都知道是“同姒(儿)”;“东西仔”?敢问,彭一万先生这是什么东西?普天下有这“东西仔”的同姒(妯娌)吗?
    就这“东西(仔)”,还厦门双十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闽南文化研究会的顾问?悲哀啊!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56b410102w5v5.html
9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5-6 21:05 , Processed in 0.0978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