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4286|回复: 25

汉族郭子仪后裔泉港郭姓缘何变回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1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支出自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后。第三支出自姬姓,为周王族之后,因封国名(号)转音成郭姓,为郭氏姓最大的一支。
    据《郭氏谱系》《源流志》载:唐郭子仪生子八人,其中有郭曙,郭曙第13代孙郭福安;原居华州,宋时以军镇福建龙岩,徙居宁化石壁村后代又移居梅州。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郭姓主要在北方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并逐渐由中原地区向东南移居到达闽粤等地。
   唐宋年间,又有郭姓族人由中原入于闽、粤。另一次中原大移民始于唐中叶安史之乱,直到唐朝末年,安史之乱起于唐天宝十四年(755年),止于广德元年(763年)。当时,华阳人(今陕西华县)郭子仪平安史之乱立有大功,使唐室中兴,被封为汾阳王,其后,遂以汾阳为堂号。据台北县汐止镇《蓬岛郭氏家谱》载:其入闽始祖为郭嵩。嗣奉汾阳王(郭子仪)香火,以后家于新宁(今长乐芝山乡),子孙传衍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 泉港郭姓
    泉港郭姓聚居地主要两处
    峰尾镇郭厝村,是泉州市泉港著名的回族人民居住地,迄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郭氏始祖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郭斌、郭质兄弟二人避难入闽,初居长乐,至五代后梁迁居仙游。后来,郭斌娶戴氏女,迁居泉州,另分一脉;郭质迁居仙游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郭质后裔郭霖到泉州惠安荻州(今郭厝)定居立业,记载“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分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即言明郭氏渊源。
   山腰龙山,是前郭与刘厝头两个自然村的统称。背倚塔山,南向东海,犹蛟龙出海,昂首成山,故称之。别名龙山回族村。据谱记载:龙山的开基始祖为德仪公。唐僖宗光启元年,中原战乱。德仪公于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5000个士兵及其家属,自河南固始迁徙入闽。龙山郭姓后裔移居惠安黄塘。
以上溯源很明显,泉港郭姓溯源可至唐,此时泉州乃至惠安尚未有回族郭姓一说,泉港郭姓与惠安百奇无血缘关系,当然是汉族无疑。
2. 泉州回族郭姓溯源
泉州回族郭姓, 第一聚居地为台商区百奇,明初来华经商的穆斯林——伊本·加斯·德广,后易名为郭德广。该郭姓先祖是来自西亚阿拉伯人、波斯人,始祖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 族人汉字姓的由来。
元朝时福建出现亦思法杭兵乱,发生“反色目”的排外风波,回 族郭氏为求得拖延和留在中国,只好改假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下,故改以郭子仪为祖,"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即郭氏先祖的关巩(波斯语译"巩"谐音为汉字姓"郭",且阿拉伯人姓名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故的关巩谐音译为郭关的。今泉州和惠安百崎乡万余名回 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 姓回 族,多为伊本·库斯·的关巩.纳姆--郭关的后裔。(可参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 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地。至今百奇郭姓门楣尚保留汾阳衍派四字。
3. 泉港郭姓回族的考证很难令人信服
自元朝亦思巴溪兵乱后,才有泉州回族郭姓。但泉港郭姓自认来自莆仙、是唐朝郭子仪后裔。莆仙郭姓皆自认汉族,并对百奇郭广德回族郭姓明确区分为回族郭姓,源自汉族的泉港郭姓,经过1986年的民族政策,不知缘何,世代汉族的泉港郭姓转身变为回族。
试问唐朝汾阳郭子仪怎么可能是回族?据泉港郭厝解释,郭霖虽系出回族,但因先民久居中原,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泉港郭姓的考证无疑令人一头雾水,啼笑皆非,郭子仪汉族乃官方资料一贯认证,何以子孙竟然变为回族。
上世纪80年代的民族政策,造成许多汉族改为少数民族,比如母亲甚至是祖母为少数民族的汉人,也主动更改为少数民族,其目的大家都懂。为了获得少数民族的好处,竟然数典忘祖实在令人可笑。
泉州其他郭姓、莆田、福州宁德郭姓皆自称汉族。泉港郭姓的奇妙考证,是名至实归,还是另有缘由,这些应该只有真正的郭姓人能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19: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家头李家子乃东郭!郭姓出自炎黄子孙里的黄帝!还有就是城郭的姓,称回郭,那么说穆斯林里郭姓我不大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19: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姓,一般,是汾阳世第,號国流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4_100:}{:4_9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2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是因为中国的变态民族政策,把郭姓汉人的人性扭曲了吧。我只知道变态新中国活生生地把一大批汉人整成了少数民族,并且还无中生有地自创了几个少数民族。在这个背景下,连客家人都差点成了少数民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2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forest2014 发表于 2017-5-21 20:39
估计是因为中国的变态民族政策,把郭姓汉人的人性扭曲了吧。我只知道变态新中国活生生地把一大批汉人整成了 ...

很无奈哦!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毁灭性,就拿满清乾隆时代毁文事件,后又假惺惺的朝拜列祖列宗三叩九拜的入场,然后敇封安抚汉人的心!那么这个朝代也是拿汉人的血玩弄夺权把能人一一绊倒毁文事件后又要哭爹喊娘的回到汉人的列祖列宗里面去,这就是每个朝代永恒的规律,那么死了就是我们大汉民族的汉文一一丢失,刘时代把一分钱的纸印有I  II  III  V  IV等汉文存在,而到了毛时代全毁了,那么现在又往哪里申冤呢?还有甲骨文有何人能解呢?哎!可笑之极的一部论语都无一人能释出内涵,你说能不落后不!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4_117:}{:4_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耀邦的民族政策,专款专项支持西北回族的教堂建设,支持各少数民族的地方民族教育

支持所谓少数民族的政策更不分地区及实际的现代化程度

造成了将来的民族问题的大隐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呀 发表于 2017-5-21 19:49
郭姓,一般,是汾阳世第,號国流芳!

{:4_98:}{:4_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妹爱我 发表于 2017-5-21 21:33
蓝、盘、钟、雷是福建畲族四大姓,但是搞不懂为什么姓苏的有些也是畲族。

86年的少数民族重新确认工作很随意 明显非少数民族就要有。。。就给更改

更离谱的是某些县  为了要到少数民族县的政策 默视某些汉族改为少数民族

所以  什么都有可能

比如 郭子仪的后裔从汉族变成回族 令人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呀 发表于 2017-5-21 19:46
高家头李家子乃东郭!郭姓出自炎黄子孙里的黄帝!还有就是城郭的姓,称回郭,那么说穆斯林里郭姓我不大清楚 ...

泉州早已没有所谓的回郭  就是百奇郭姓也完全信仰佛教和道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笑的是泉港龙山社区 还搞个不伦不类的伊斯兰标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呀 发表于 2017-5-21 19:46
高家头李家子乃东郭!郭姓出自炎黄子孙里的黄帝!还有就是城郭的姓,称回郭,那么说穆斯林里郭姓我不大清楚 ...

帮忙鉴定漏洞百出的所谓考证

民族融合---汾阳龙山郭氏回族佛教小考
注:转自《汾阳龙山谱》副主编郭民富的博客,
      泉港区山腰龙山郭氏系汾阳衍派,1986年经惠安县人民政府确认后恢复回族。
  
  一般认为,回族伊斯兰有三个特征,一是安葬用石墓,二是图腾崇拜为云月,三是宗教信仰为伊斯兰教。由于历史变迁,经历了土改、城区开发之后,沧海桑田,龙山的地形地貌已发生巨变。加之文化意识淡漠,抢救措施不力,辖区内的祖坟因迁移而破坏殆尽。即便如此,在龙山郭氏可考文物资料中,尚留有石墓,云月的印记,但却没有宗教信仰的痕迹。
  
  一、 历史上,曾经有“石墓”安葬,乃至形成“石棺林”的景观。
  
  《汾阳龙山谱》记载,龙山郭氏系汾阳郡王郭子仪公的直系后裔。开基祖德仪公为避光启之乱,于唐末从河南光州固始随王绪入闽,后卜居于惠邑东北鄙,因姓名村为上郭。
  
  据《汾阳龙山谱·卷三·牌主名录》可知,上郭氏(今龙山村,包括前郭、刘厝头两个自然村。)历史上有“石墓”安葬的记载,摘录如下:
  
  前世祖德仪 “葬塔山之东,石墓,坐乾向巽”。
  
  五世祖尚纪 “葬塔山塔堂东,石墓”。
  
  九世祖伯端 “生当宋季,葬刘厝大路后仑,石墓,坐巽向乾”。
  
  十一世次房彦伦 “于大明永乐四年,葬西林郭仑山西,石墓”。
  
  十二世长房思德 “葬塘山,石墓,坐寅向申”。
  
  十六世仕文 “葬西林头,石墓,坐乙向辛”。
  
  十七世次房懋章 “葬塔山南,石墓,坐癸向丁”。
  
  十七世尔原 “葬后卢坑北乾山,石墓”。
  
  十八世必远 “崇祯癸酉六年,葬打石窟,石墓边”。
  
  以上记载表明,龙山郭氏先祖用“石墓”安葬自开基祖德仪公开始,其时间为“唐末光启元年”(890年)以后。最后记载是明朝崇祯六年(1633年)。其间有743年的“石墓”安葬历史。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泉港区三个回族村——郭厝村、柳亭村和龙山村的交界处(现在中心工业区建达大厦后),原属刘厝头郭氏耕种的一片土地,当地农民称之为“石棺林”。“石棺”是回族伊斯兰墓葬的特征,而“林”在闽南语地名上代表“成片,较为集中的区域”。显然,“石棺林”曾是一处较为集中的回民伊斯兰墓群。
  
  笔者认为,文献记载“石墓”和“石棺林”的地名一起出现在这片回族聚居的地方,绝非偶然。
  
  二、明代的墓志铭上刻有阿拉伯的标志——云月。
  
  2007年9月18日,龙山郭氏后裔觅得两方墓志铭,系明代进士郭良公家族的志铭。铭文分别由明代进士庄朝宾和许成楚撰文,内容丰富,非常珍贵。其中一方墓志铭的铭盖上,镌刻着一个美丽的图案。
  
  这个图案,典籍上称作“云月”。据《泉州回族历史概述》载:(回民)石墓顶层一般作尖拱形状,正面浮雕“云月”—— 卷云托月,此为阿拉伯的标志。……“卷云托月”的图案,即中间一轮圆月,两侧对称两朵卷起的彩云。
  
  相传,穆斯林回族的祖先大都来自阿拉伯和伊朗,其地处沙漠,白天天气非常炎热,于是人们盼望燥热的太阳快点下山,慈祥的月亮快点出现。渐渐地,出现了月亮崇拜。后来,穆斯林回族把“卷云托月”的图案刻在先人的墓上,祈祷先人在地母和月娘的抚慰下灵魂能够清静安宁,并希望先祖的灵魂像月娘一样,庇荫后人。
  
  龙山上年纪的老人们,都很熟悉这个图案,他们很顺口,很朴素的称为“月亮云”。据年逾八旬的焕文老人回忆,旧时二房厝尾的祖坟的墓碑上也镌刻有卷云托月的图标。
  
  这个阿拉伯的标志——云月,被龙山郭氏亲切地称为“月亮云”,并在明朝时刻入墓志铭,更有力地证明龙山郭氏“祖回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呀 发表于 2017-5-21 19:46
高家头李家子乃东郭!郭姓出自炎黄子孙里的黄帝!还有就是城郭的姓,称回郭,那么说穆斯林里郭姓我不大清楚 ...

 三、龙山郭氏信仰的是佛教,而非伊斯兰教。
  
  汾阳龙山郭氏是回族,其宗教信仰却是佛教,而非信仰伊斯兰教。
  
  首先,据《汾阳龙山谱·卷三·牌主名录》记载:自开基祖德仪公以降,于第十一世分析为三房。
  
  长房:彦中,讳阿;
  
  次房:彦伦,讳弥;
  
  三房:彦立,讳陀。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人的“讳”连下来读,是“阿弥陀”。倘有老四出生,其讳会不会是“佛”,从而构成一句响亮的佛号“阿弥陀佛”。这是碰巧,还是寓有深意,从命名者的修养稍作管窥。
  
  龙山郭氏的九世祖伯端公,是位饱学诗书的儒士。谱载:“九世祖伯端公,生当宋季也,以诗书教子。”“以诗书教子”表明这是个“书香门第”。伯端公给两个儿子起名为“德贤,德厚”,明显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而“十世祖德贤、德厚”两兄弟,生逢乱世,仍“传诗礼之风”。那么,这两代人给彦中、彦伦、彦立三兄弟起名定讳,自然是深思熟虑,寄寓深远的。这个命名现象一定不是偶然,更不是巧合,一个响亮的佛颂足以证明这是个信仰佛教的家族。
  
  再者,上郭氏先祖的另一处安葬地是村庄背后所倚靠的塔山,塔山是戴云山余脉,之所以名为“塔山”,既可见其高耸气势,也证明山上曾经有“塔”。《明·上郭郭氏家谱》有载:
  
  前世祖德仪 “葬塔山之东”。
  
  五世祖尚纪 “葬塔山塔堂东”。
  
  塔山之上曾建有华林院。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载:“华林院于唐会宗(841-846年)倒废,天复三年(903年)里人胡罕复之。华林院旁有“塔”,“塔堂”,都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安息于塔山的龙山郭氏先祖,他们与佛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龙山郭氏既是汾阳衍派又是回族成分,既是回族却又信仰佛教。这一个颇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留下了回汉两族文化相融合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郭氏先祖在动荡迁徙中既坚持和固守,又机变和适应的顽强不息的生命意志。
  
  
  回族是惠安的主要少数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惠安县有少数民族33161人,以回族为多,有25633人。这些回族人口中,以郭氏回族占绝大部分。从其分布地域看,有三大地区;惠东南的东园镇及百崎回族乡,有11464人;惠西的黄塘镇,有1436人;惠北的山腰乡和后龙乡,有9783人。三个聚居地的郭氏回族,其族谱上记载的祖先入闽及入惠的时间也各异,从此却反映了历史上汉回交往的事实。
  
  
   三地区的回族,皆称其祖为唐代郭子仪。 惠东南:以百崎为主,祖为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暖,其后裔迁居浙江杭州富阳县。元时有郭德广,授宣慰使之职,来泉督糈,居住在泉州。郭德广的孙子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率妻、子来惠安,居于二十三都白崎铺(今百崎回族乡),安家创业,繁衍生息。 惠北:以郭厝为主,始祖为郭子仪。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开基郭厝的郭霖的十世祖郭射与开基白奇的郭泰(郭仲远)的六世祖郭礼是同胞兄弟;另一种说郭厝的祖先为郭子仪的第八子郭映,但此仅传说而已。根据第一种说法,其入闽始祖为郭质,从河南固始下来,“至侍郎恂公梁开平间(907~911年)挈赟质二子访问仙迹,因家仙游大蜚山下,邑治之北地名郭宅宫是也,……伯子赟公折居泉州高桂坊,仲子质公由大蜚迁碧溪之上旗山之下居焉”(《郭氏族谱》)。郭质的二十世孙郭延年,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入惠,二十六世孙郭霖,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开族郭厝。 惠西:以前郭为主,祖为郭子仪的长子郭曜。据其族谱云:入闽始祖“嵩公,忠武公曾孙,曜公次子胤也。字惟大,官光禄大夫,配夫人吴氏,生三子,长贽、次赘,三贵。唐懿宗咸通间(860~873年),从闽部节度使王审知从弟银青光禄大夫摄福州长乐令王想,奉忠武公香火入闽,因家长乐芝山下,地名郭坑,子孙世居”。其入前郭的“始祖朏公,嵩公八世孙,字景初,又字复初,文学该贯,大宋元丰八年会试,名登龙榜,钦点士林,官内阁秘书丞”。(前郭《郭氏族谱》)在谱中又说明“余上年修仁里私谱,得汝祥公名亮禁约字,有回我祖由宋开基之句。……今欲修辑世系,而族谱久失,上世祖宗名号皆无可考,故以朏公为我前郭始祖云”。 上引三段族谱的记载,三地区的郭氏族人,都称远祖为郭子仪,此为其共同点。我们从其宗祠的对联中也可看出。白奇宗祠:“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郭厝宗祠:“系起汾阳世代源流由固始,支汾荻水故家文献壮莲山。”前郭宗祠:“派衍汾阳簪缨世代光门第,宗兴犀里蘋藻春秋展孝思。” 不同点,即其入闽及入惠的时间各异。最早者,为黄塘前郭的郭氏族人,入闽祖为郭嵩,于公元860~873年间入闽;入前郭始祖为郭朏,于宋元丰八年(1085年)登第,则其入前郭应在1085年前了。其次者,为后龙郭厝郭氏族人,入闽祖郭质,于907~911年间入闽,至郭延年于1142年入惠,郭霖于1264年开族郭厝。其实,郭延年应是入郭厝之祖,自郭延年至郭霖,皆单丁过代,郭霖生有四子,遂开族繁衍。最迟者,为百崎郭氏族人。入闽祖郭德广,于元末入闽,居于泉州;至其孙郭仲远,公元1376年入居百崎。 通过以上的比较,从时间及世系(即一百年四世或五世)看,前郭郭氏族人的世系较符合于历史及情理。但观三地的郭氏族人都承认为回族,故对此就不必展开讨论了。
        从史料上看,前郭的郭氏回族,与汉族的关系最为密切。现在的郭氏回族,还自豪地宣称,其祖郭朏、郭郊,是宋代的进士。基于此,可以肯定地说,宋代的前郭郭氏族人,尚非回族。 前郭的郭氏大宗祠里,有一副对联,颇为显赫:“一堂三进士,历代四朝官”。此“三进士”,其族谱的“历代科名”中有列出:“宋元丰进士官内阁秘书丞始祖讳朏公,宋崇宁进士官部郎始祖讳郊公,宋淳熙进士官工部员外郎先世祖讳洙公”。“四朝官”族谱中载有:初祖西周太原郡主虢叔,启祖唐汾阳王郭子仪,入闽始祖唐光禄大夫郭嵩,前郭始祖宋秘书丞郭朏,宋工部员外郎郭洙,明吏部郎中郭碧峰。 族谱里较详细地介绍了“三进士”:“始祖朏公,嵩公八世孙,字景初,又字复初,文学该贯,大宋元丰八年会试,名登龙榜,钦点士林,官内阁秘书丞。郊公,朏公从弟也,大宋崇宁二年,学古有获,中式进士四十六名,点入部属。洙公,朏公曾孙也,沉潜经史,晦明无间,大宋淳熙十一年中式进士三十二名,官工部员外郎。”(前郭《郭氏族谱》) 《惠安县志》的记载,也可互为印证。在“宋·进士”里,有: “元丰八年,郭朏,字景初,前郭人,问学该贯,仕止秘书丞,所著有《汾阳集》;崇宁三年,郭郊,朏从弟;淳熙十一年,郭洙,朏孙。”(明嘉靖《惠安县志》卷十二,选举) 前郭郭氏族人自云宋代开基,又称郭朏为前郭祖,说明居于前郭非元丰八年。可以这样说,在郭朏之前,前郭就有郭氏族人了。由于族谱散失,就找较显赫的人为始祖,这也是修族谱的一个通病。在族谱中,很明确地说:“至朏公昆弟,发迹科名,曾孙洙公,亦登蕊榜,故当时论人物分都,邑中推以为首。今欲修辑世系,而族谱久失,上世祖宗名号皆无可考,故以朏公为我前郭始祖云”。 郭朏为郭嵩的八世孙,郭嵩入闽为860~873年间,郭朏登第为1085年,郭郊登第为1103年,从时间上推之,郭嵩入闽距郭朏登第210年左右,每世大约23年,郭洙登第距郭朏登第99年,郭洙为郭朏的曾孙,每世大约25年。这些都与历史的发展相吻合。 据此,宋代的前郭郭氏族人,纯属汉族无疑。况且,即使是处于时称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所辖的惠安县,在宋代,也未有回族形成。前郭郭氏族人之成为回族,即是长期以来汉、回融化的结果。   
  
   黄塘前郭郭氏族人在入居前郭后,逐渐分居到邻近的村庄。他们奉郭碧峰为一世祖。郭碧峰乃郭洙的八世孙,系明朝人。《郭氏族谱》云:“碧峰公,讳承恩,生卒葬莫详。公系明洪武间之弟子员,补食廪饩,以岳家提拔,任南京宣教司,升吏部郎中。永乐时挈眷往南京,惟长子宗曜、次子硕颀守庐墓,其余子女俱随往焉。后诸子在京,亦诸受职,各自分支建族。前时谱志甚详,迨明季世,屡遭兵燹,族谱亦尽遗之,故今日仅闻父老流传,述其大略而已。”郭碧峰的后裔,分支于附近的许田、崎坑、下厝、后山、霞埔、田墘、仁里、上厅、前吴等处。在历史上,他们与百崎郭氏有来往,并逐渐融化。 在《郭氏族谱》里,有这方面的记载: 霞埔:十六世南场,出承白奇本宗。 后厝:十六世坝公,出承白奇本宗。 上厅:十六世南三、南四,俱承白奇本家。 前吴:十六世南礼,出承白奇本宗。 从族谱得知,郭碧峰为明洪武年间人,其生活于公元1368~1398年左右。以一百年四世计,其之第十六世,即1768~1798年左右,值清乾隆年间。从此,可以看出在清代,黄塘郭氏汉族与百崎郭氏回族有来往,认同宗,而且是比较密切的,这也为以后的两地郭氏族人往来,打下基础。 逮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百崎郭氏由于人口发展快,地少人多,有部分人就向外迁移,黄塘前郭一带的郭氏族人,在历史上与百崎郭氏族人有交往,正好是投靠的好去处。因此,就有一些百崎郭氏族人到黄塘前郭、许田投亲。而作为宗亲,也被收留下来,逐渐繁衍。(见惠安县人民政府文件惠政[85]309号:《关于恢复散居在东园、张坂、螺阳、黄塘乡郭姓群众成份的决定》)这些迁居黄塘的百崎郭氏族人,一方面因同姓的缘故,认本家的祖先有名望的人为己祖。一方面又把自己传统的东西保存下来,如对猪肉和猪油遵循着“生吃死不吃”的原则,逢年过节到百崎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给子女命名按百崎郭氏的字韵等等。 另一方面,原有的前郭、许田的郭氏汉族,因同姓的缘故,且历史上有来往,并不视这些外来的人为异族,亲切地接纳了他们,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几十年来的友好相处,似乎也分不清汉、回的差别。当1985年民政部门恢复这些从百崎迁来的郭氏族人为回族成份时,其余的郭氏族人并没有一种非汉族不妥的感觉,也要求为回族,接受了成为回族的事实,从心理上承受了作为回族的感情。
  
   罗列了郭氏回族奉汉族郭子仪为祖的史实,虽然有一种在大汉族主义的包围圈中,少数民族为了自己的生存,采取托附于汉族名人贵胄的感觉;但从另一个侧面,却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文化,汉回同化的现象。同姓而非同民族的两支郭氏族人,历史上认亲互往、互相接纳,甚至郭氏回族认移居地的郭氏汉族的祖先为已祖先,而原居地的郭氏汉族却认移居来的郭氏回族为同宗,并愿意改变自己的民族成份,申请成为回族,同样也是汉回同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因此,从人们的心理状态看,往往朝有利于本民族生活、生存的方向去努力。基于此点,再看黄塘前郭郭氏族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于郭氏回族奉郭子仪为祖,就不会感到奇怪了。留给我们思考的是:为何两个祖籍地相距那么远,一在南一在北的百崎、后龙两支郭氏回族,其均称同为一个祖先?
  
  融入儒佛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需要千千万万有智慧的中华好儿女去努力,这样才能上忠于国家,下团结各兄弟民族。记住,你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一切归功于中国母亲。把一切归功给上帝或真主的人是该反省了。
  
  以国际歌结束本文:
  
  从来就没有真主和上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ot 于 2017-5-22 10:54 编辑
root 发表于 2017-5-22 08:51
帮忙鉴定漏洞百出的所谓考证

民族融合---汾阳龙山郭氏回族佛教小考

这几个字 硬生生把郭子仪的后裔从汉族变为回族  却忽视了  民族血统和宗教信仰的明显差异

民族就是民族  无论你改变几次宗教信仰 你还是原来的民族

泉港有许多汉族石墓  这跟当地许多石材是分不开的 何况这些墓造的格式完全不是伊斯兰

“”其中一方墓志铭的铭盖上,镌刻着一个美丽的图案。“?  为何没有标注明确的伊斯兰?

难道信仰明教的泉州汉人都变成回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5-20 13:40 , Processed in 0.0860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