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615|回复: 1

陈伯达原来只是个笔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31 1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声训、陈建相、陈尚友、陈万里、陈仲晦,这些都是陈伯达的名字,姓名是一个人的代号,他一生当中总共有23个代号。

话归正题,“陈伯达”只是他的笔名,他的本名是叫“陈声训”。

三个字的名字很好理解,一般中间的那个字都是取自家谱,陈家的家族辈分,算到陈伯达这一辈是这八个字:世振家声,云曼肇祥。

而“训”这个字呢,按照陈伯达的解释是,有“训导”、“训诫”的含义在里面。

陈伯达出生在福建惠安岭头村,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就去到乡里的私塾念书。

那会上私塾,不管你有没有名字,按照惯例,私塾先生都会重新再给取一个“学名”。

如果是大姓宗族的话,通常都会有一个“乡谱”,根据你在全乡的排辈进行取名。

陈伯达在乡辈里的排名,在这八个字的辈分里面:金玉其相,忠信为宝。

其中,陈伯达排在“相”字辈,因此,先生给其取了个学名“建相”,有时候也写作“健相”。

除此之外,还给取了个字,为“尚友”。

突然有点感慨啊!现在的小孩取名太随意了,一眼望去,满纸都是梓涵、子涵、紫涵、子轩、梓轩,看上去很美妙,其实在我看来,倒显得娇弱造作了些。

关于“陈伯达”这个笔名的由来,晚年在接受叶永烈专访的时候,他就诉说了缘由。

那是当年他二十来岁去莫斯科留学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斯巴达克斯》,由于崇拜其中的英雄“斯巴达”,于是就取了个笔名“巴达”。

但是“巴达”这两个字异域风情太浓厚,就改成了谐音“伯达”。

除此之外,由“斯巴达”演化而来的笔名还有“斯达”和“史达”,虽然咱们的百家姓里面也有个“斯”姓,但是不如“史达”更具有中国味,于是乎就另有了个“史达”作为笔名。

叶永烈曾经问过他,是在何时正式开始使用“伯达”这个笔名的。

“大概是在1934年,我在北平的时候使用的”

“没想到,伯达这个笔名后来竟成了我的名字”,陈伯达笑道。

除此之外,我在着重挑选几个,他曾经使用得比较频繁的笔名。


1、梅庄:当年他在乡里的私塾求学,私塾的名字就叫做“梅山小学”,故而取笔名“梅庄”。这里再插一个题外话,他的女儿陈岭梅,就是从家乡“岭头村”和这个“梅山小学”里面,各取了一个“岭”字和“梅”字。

2、志梅:这个有点女性化的笔名,也是缘由于梅山小学。

3、周金:这个笔名他用得也是很频繁、很长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一直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这个笔名的缘由,倘若不是由他本人解释的话,万万是不会有人想到的。

“周金”这个笔名既然和考古有关系,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周”朝“金”文;这个缘由和脑回路,确实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

4、仲晦:严格来说,这算不得是他的正式笔名,只是他给别人题字、题诗的时候,会署名“仲晦”二字。其中“仲”和“伯”相对应,“晦”和“达”对应,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他晚年去世,他给别人的题字上,几乎都是用这两个字作为署名。

其他名字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个代号名字,还有以下这些也比较有代表性的笔名。

1、陈万里:曾有一段时间,他比较欣赏赵万里写的文章,于是乎就取了个笔名“陈万里”,不过并不怎么用。

2、徐明华:这个就是他一时兴起,随便取的笔名。

3、纪训:这个很好理解了,“记住教训”嘛。

4、程殊:“程”字通“陈”,至于这个“殊”嘛,和文殊菩萨有关,当年陈伯达写关于佛学的文章,都是署名“程殊”。

5、曲突:这名字在战争年代的时候用得比较频繁,是党内战友之间的称呼,取自于成语“曲突徙薪”。

这成语出自《汉书·霍光传》,话说有一户人家的烟囱很直,一个过路人看到了就劝解这家主人,说你家厨房里的这个烟囱,就这么笔直的从灶膛上去,灶膛里的火星子会很容易落到房顶上,引发火灾。

建议主人家把笔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这样就安全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呢,就是比喻事先要以预防为主,避免事后危险的发生。

战X年代,用“曲突”作为党内通讯的笔名,文化人取名果然不一般。

6、王通:这是三十年代,陈伯达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在天津被X的时候,随便脱口而出的名字。以至于当时他在天津的那段时间,用的都是这个名字。

至于这个名字有啥含义,陈伯达是这么解释的:

“没啥含义,当时特X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就脱口而出说自己叫王通”。

7、巴里诺夫:这个苏联名字,是他去莫斯科留学时候用的。

23个名字,两个别号
那么,统计一下,他用过的23个名字如下:

1、本名:陈声训、陈建相、陈尚友;

2、化名:王通;

3、笔名:陈伯达、史达、梅庄、曲突、周金、仲晦、徐明华、陈万里、陈纪训、陈志梅、程殊、斯达、王文殊、史、达、伯达;总计有十六个。

4、延伸名:陈健相、陈生训;

5、外国名字:巴里诺夫;

两个雅号的来历,也是有点意思。

1、老夫子:这个含义在我们现在看来,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贬义在里面,说这人食古不化,是个老顽固,就称其为“老夫子”。

不过,陈伯达被称之为“老夫子”,是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特别是哲学这一方面,不仅很熟悉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老夫子”在他身上就代表着“学识”二字。

至于这个雅号是从何时开始叫的,就没法考证了,就连他本人也不清楚,是在延安时期,才出现的这个雅号。

2、小小老百姓: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陈伯达对外经常称自己是一个“小小老百姓”,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他的雅号。不过,后来倒X后,这个“小小老百姓”多少就带有一点讽刺意味在里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1 1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如是
9685fa8dd222a50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5-1 18:08 , Processed in 0.0697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