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楼主: 沙坡尾

道在清朝是不是一级行政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1 1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坡尾 发表于 2020-12-31 07:02
当然有!

你这已是无言以对,只是耍赖回句应付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31 1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建省大局已定!

但建省毕竟是个大事,筹备工作要很久,而且当时的情况下,台湾确实和福建不太好分离,刘铭传就认为时机尚早,所以一直到1887年才定案,并于次年颁发关防印信。所以台湾建省的具体时间有争议,《清史稿地理志》将台湾改建行省时间定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不过《清史稿德宗本纪》又将台湾建省的时间定在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庚子(1885年10月12日),《清史稿疆臣年表》也将刘铭传补授台湾巡抚的日期定在这一天,而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1886年1月20日),台湾总粮台给选用县丞姜绍基之捐银正实收文书上,仍写“福建省台北府新竹县”等字。

1885年台湾建省疑团,清朝为何要等200年才在台湾建省?

注:明清正式的一级行政区是布政使司,“省”其实是俗称,对于清朝,建省的正式标志是设立巡抚。

对了,台湾省当时的省名比较奇怪,不是叫“台湾省”而是“福建台湾省”(还有一例是新疆,新疆建省时一般俗称“甘肃新疆省”),以示意台湾、福建要联成一气。

福建台湾省存在了十年(以1885年为始),最后这十年,清廷大力经营台湾,修铁路,设立电报局、煤务局、铁路局,还成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台湾欣欣向荣,一度成为中国最现代化的省份,但是,1895年,清朝甲午之战惨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福建台湾省正式废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31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的厦门岛在清朝是属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鉴定完毕,不接受任何反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31 1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坡尾快找资料,我在这等你回复,别当缩头乌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31 1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坡尾的一惯作风,被人说了无话可说就开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31 14: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丢人啊,有种开帖不敢回了。来个有力的证据证明道是清朝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让我们心服口服为什么不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31 14: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敢回了还是还没找到资料?

点评

我是懒得回你了, 你只是百度百科运输工具,没有一点自己的料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31 17: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哥 发表于 2020-12-31 14:02
是不敢回了还是还没找到资料?

我是懒得回你了, 你只是百度百科运输工具,没有一点自己的料吗?

点评

“我懒得回你了”,这句话推得漂亮。 不过你在这帖已颜面丢尽,已没办法回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 0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 0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坡尾 发表于 2020-12-31 17:08
我是懒得回你了, 你只是百度百科运输工具,没有一点自己的料吗?

“我懒得回你了”,这句话推得漂亮。
不过你在这帖已颜面丢尽,已没办法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哥 发表于 2020-12-31 10:45
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省、府、县三级,府(包括直隶州、直隶厅),县(包括散州、散厅)。
我国现行的地 ...

你看一下宪法第三十条。没骗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4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不是了,SSB!道最多像之前的地区一样,是省得派出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4 2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沙坡尾”也变得这么沉浸历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5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道,中华民国福建省已撤销的行政区,在今福建省南部,民国2年(1913年)2月置南路道,民国3年(1914年)改名;道尹驻思明县(今厦门市),为繁要缺,一等,民国16年(1927年)废。

点评

厦门道又不是凭空而生, 厦门道是有个清晰的进化过程的 1.0 版本 1684年 台厦道 道署厦门 (1727迁台南) 2.0 版本 1727年 兴泉(永)道 道署从鲤城迁厦门, 鲤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5 09: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刺桐使者 发表于 2021-1-5 08:27
厦门道,中华民国福建省已撤销的行政区,在今福建省南部,民国2年(1913年)2月置南路道,民国3年(1914年 ...

厦门道又不是凭空而生, 厦门道是有个清晰的进化过程的

1.0  版本     1684年       台厦道            道署厦门    (1727迁台南)   
2.0  版本     1727年       兴泉(永)道    道署从鲤城迁厦门,   鲤城道署废。
3.0  版本     1913年       南路道        道署厦门
4.0 版本      1914年       厦门道        道署厦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5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厦门小鱼网看到一篇叫做《厦门人别被泉州人忽悠:从清朝到民国200年,泉州实际是属于厦门管的》的帖子,这帖子感觉不一定是厦门人写的,所以我特意发个帖告诉他什么才叫做"管”,如果这样算管的话,那么莆田也"管“泉州,永春也"管“泉州,漳州也"管“泉州,等于泉州周边的都"管过“泉州。实际民国前厦门岛一直就是泉州府管辖的一部分,他拿一个不是地区政府行政机构的政府外派的战略防卫机构来说"管“泉州,这种说法感觉跟可笑,顺便给他科普下厦门岛是怎么发展来的。

  首先来看看所谓的在清朝管辖了泉州府200多年的驻扎在厦门岛的“兴泉永道”究竟是个什么行政机构?

  清代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宁愿做个有实权的知府,也不愿干上下受欺的外派机构的道台,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中后期,国家财政收入不足,正式开启花钱买官之门,称之为“捐官”。捐官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就是道台。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是清代介于地方衙门与理事衙门之间的特殊的中间机构。道署属吏人数比较少,是一种比较灵活变通的设置,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道又有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之分。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乾隆、嘉庆时又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视道台为省(巡抚、总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台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府、县”三级,清代的典治记载中并未在省与府州之间单列“道”;光绪时期的御史李慈铭对此种道台“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颇不以为然,上奏请求删减,未获批准。清朝的"道“具有因事而设,因时而变的特点,其在命名、辖区、驻所等方面与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体系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道的性质不易认定,《清史稿职官志》虽列有道员,而《地理志》中却无道这一级区划。道作为一个外派机构,具有因事而设,因时而变的特点,如康熙元年大举裁道,共合并裁撤了30个道台职衔,康熙六年裁撤各省巡守官员108人,清代“道“”的数目频繁变动,也说明了“道“”的性质在整体上来讲不可能成为地方行政区划,驻扎在厦门的兴泉永道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应对"台海“问题,而不是一个地方的政府,可以看出厦门岛这就是把(泉州)这个地方政权组织与省级地方政权的派出或办事机构(兴泉永道驻厦门岛)混为一谈,混淆主次,被泉州管辖一千多年,看来厦门岛是真的太想"翻身”了?

  那些与泉州府有关的“道”,明代的漳泉道、福宁道、兴泉道泉州府都在辖区内,如果这样算来明代的泉州府到底该属于哪里管辖?

  再看下清代的“兴泉永道”是什么机构?什么作用?

  康熙十年(1671年)设“分守兴泉道”,驻泉州打锡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驻厦门岛,管理厦门与台湾军事。雍正五年(1727年),鉴于台、厦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分巡兴泉道”改为“台湾道”,称为福建省台湾道,驻台湾府城;徙“分守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岛),在厦门岛设兴泉道兼衔巡海,并取消台厦兵备道,(兴泉道前期的50多年驻在泉州府城,之后移至台湾厦门各设一个"道“,兴泉道驻在厦门岛的作用是出于稳定"台海”目的,是出于区位战略作用,而不是出于地方行政作用)。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州来道属,改道名为"兴泉永道”,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加兵备衔,正式官名全称为“福建分巡兴泉永等处海防、驿传、兵备道”。这就是驻在厦门岛的“兴泉永道”的性质,只能算是"台海“海防的外派机构,而不是地方行政政府机构。

  看下清朝泉州府在厦门设立的真正地方政府的行政分机构

  清代泉州府同安县县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厦门岛、大小金门岛、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海沧大部分地区以及漳州龙海角美镇的部分地区。清代同安县衙(驻知县等官员)以及厦门唯一的孔庙均位于今岛外同安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泉州知府的手下)自泉州改移驻厦门岛,雍正十二年(1734年),移同安县丞驻金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又移至(集美区)灌口,又以晋江县安海通判移驻金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泉州府直属通判由金门移驻同安县马家巷,称马巷厅(仍属县),光绪九年(1883年)裁。清朝调动管理同安县的(包括厦门岛)都是泉州知府的下属。

  清朝厦门岛在日常民事、行政、治安管理上,由厦防同知负责。厦防同知,官名全称是“同知泉州府事驻镇厦门”,或称“泉州总捕海防驻镇厦门分府”,官正五品,名义上是泉州知府的副手,实际上只负责厦门岛的日常管理。同知署,又称“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设在厦门城外“厦门港鸿山寺之东”,即今天思明南路大生里“厦门破狱斗争遗址”处。

  由此可见在清末的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至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管辖的一部分,(虽因台海战略位置重要厦门岛驻地官员级别相对同安县城较高,但管理厦门岛的地方长官仍是泉州知府派出的副手,泉州府城知府在泉州城内),直至民国厦门岛才独立出泉州府的管辖。说清朝厦门岛管辖泉州两百多年的言论真的是本末倒置。

  看下厦门的历史沿革,清末鸦片战争前厦门岛一直是隶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 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 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 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再看看清朝以后近现代泉厦地区的辖区归属历史

  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岛置思明县、同年又升为思明府,民国三年(1914年)置兴泉永道(管辖莆田、泉州、永春)治所在泉州,思明府改名厦门道,1933年将福建改为四省,泉州属于兴泉省(管辖今莆田、泉州、厦门),省会晋江(泉州),1935年将福建分为七个行政督察区,1938年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莆田、仙游、同安、金门、泉州等十个县)驻地在永春县(这样是不是也该算永春管辖泉州了?),1943年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移至泉州,1949年福建划为八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州庄府巷(管辖莆田、仙游、同安、金门、泉州等九个县,后再加入德化县,后改为福建晋江区专员公署、1956年又加入福清、永泰、平潭、大田四县,时泉州领十四县一市,1959年福清、永泰、平潭划出,1963年大田县划出,1970年莆田、仙游才划出归莆田地区,1973年同安县划归厦门市至今),由此可见直至近现代期间泉州市区又"管辖”莆田、仙游、同安等地数十年,显然泉州的区域地理优势明显。

  如果忘本了就请看看厦门岛的发展与泉州的推动作用

  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著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泉州和厦门成为两个中心是有道理的,这点在古代就有记载依据;明代厦门人池顯方「晃岩集」:泉(泉州)视同(同安)为唇齿,同(同安)视鹭(厦门岛)为咽喉。同安最衝者中左,次衝者石潯。清朝顾祖禹「方舆纪要」: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清朝同安人写的「海国闻见录」也说“金为泉郡之下臂,厦为漳郡之咽喉。”

  厦门岛一带只是同安和漳州的咽喉,今天的厦门和漳州同城有道理,而泉州的咽喉在石狮(泉州湾口),有自己的区位优势,有自己完善的中心圈。厦门不过是泉州"下臂之邻居“。现在的泉州和厦门关系就像是已经分家但关系亲密点的亲戚而已,今天特区厦门的发展动力还是主要依赖泉州,相对来说泉州才是真正的动力核心区。今天的泉州厦门各有各的区域优势,但是要说古代历史,直至清末民国厦门岛才开始独立,这之前的厦门岛都是隶属于泉州府,而泉州府的中心(府城)在今泉州市区,可以说民国之前厦门岛辖区的“首都”一直是泉州,所以请个别人不要主次不分,肆意信口开河,请尊重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GMT+8, 2024-4-28 22:24 , Processed in 0.0901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